供、需、配是经济活动的主循环。高效配置资源要素,以高质量供给匹配、引领、创造需求,在市场需求配置中永葆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基业长青的底层逻辑。
(一)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把握供、需、配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运行规律,找准自身定位,自觉向社会提供高质量供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所谓高质量供给,是符合国家需要、产业政策的供给,是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供给,是处在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供给,是为客户持续创造价值、为社会作出长期贡献的供给,其生产组织方式能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价值追求立足为职工创造幸福生活、让世界更加美好。这是我们首先要把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从学理上看,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配置是连接调配供给和需求、引导资源流动的中间环节,双方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发展是供给和需求在失衡、均衡的配置循环中实现螺旋上升的。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经济短缺”状态,供需矛盾主要表现为供不应求。在此阶段,需求囿于供给,供给决定需求。配置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供给不足问题,提高社会供给能力和水平。随着生产力进步和解放,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社会供给能力大大提高,由此出现了“过剩经济”状态,供需矛盾总体表现为“供过于求”。在此阶段,配置的主要任务除了为海量的供给拓展需求、创造需求,重点在倒逼、引导供给提档升级。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我国市场供需也从“供不应求”转向“供给过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弥补市场失灵,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引导资源流通配置。
2023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搞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为我们正确把握当前阶段供需关系特点、明确未来发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宏观角度来讲,企业发展要依从于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规律两大规则。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必须牢记“国之大者”,充分领会国家战略方向、政策意图,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等功能,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参与竞争、把握趋势、掌握主动。
从微观角度来讲,必须遵循“两个一以贯之”,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履行好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把握社会需求,坚持人之所需、产品所向,让各类要素在企业内部高效配置,实现效用发挥最大化,立志成为具有长期社会价值的高质量供给者。
面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因素,我们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供给质量为目标,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挣创新钱,全方位调动主观能动性和一切资源要素,从“有没有”中求创新,从“好不好”中抓创优,盯住“没有”求突破,盯住“好”创名优,着力以高质量供给在市场需求配置中赢得主动,持续开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二)
实现高质量供给,就要聚焦“供给拓展”,围绕供给“有没有”,不断拓展企业供给体系。这种拓展,既包括人无我有、开创先河、引领需求的“创新性突破”,也包括行业原先已有、企业首次涉足、拓展市场版图的“一般性延展”,归根结底都是壮大企业的供给产品“家族”。
——要快马加鞭抓创新。创新引领需求,又创造需求。放眼历史长河,人的衣、食、住、行、娱等基本需求没有变,但满足需求的供给形态和方式在不断从低端向高端演变。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坚定从“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的市场驱动,向“我们创新什么,市场就需要什么”的创新驱动飞跃。要面向产业主战场,立足集团资源禀赋,深化产销学研用融合互促,锚定社会长期需求的基本点,辩证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创新产品形态和应用场景,持续引领、创造市场需求。要打好“六个一批”攻坚战,加快推进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坚持做对的事、做长期的事,既要在基础性科研上寻求突破,推出更多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硬核”成果,又要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强化技术攻关,持续向创新要发展、要增长、要效益、要蓝海,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建立完善“驱动创新”的机制,落实科技创新“五项特别规定”,树牢“工资靠课题,奖金靠成果”的鲜明导向,打造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一流创新生态。
——要科学布局延链条。只有围绕主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才能以企业供给的“新拓展”打开市场需求“增长点”,引领企业不断实现跨越发展。我们必须主动融入我省布局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及地方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聚焦主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三大产业园区,加强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供给体系,持续提升核心产业集中度、均衡度和竞争力、抗风险能力。要坚定把创新链融入产业链,大力推进区熔级多晶硅、氨基己腈、对位芳纶、全钒液流电池、碳化硅第三代半导体粉体等“5+2”创新成果产业化、规模化,构建一批“以我主导”并“为我所用”的价值链,全力打造配套协同、辐射带动的高端产业集群。要重塑新资源观,加快煤层气、地热、矸石、矿井水、采空区等资源“变废为宝、变害为利”新步伐,推动固废综合利用由“低效、低值、分散利用”向“高效、高值、规模利用”转变,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吃干榨净、聚变增值。
——要前瞻谋划定战略。战略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旗帜,决定前进方向。我们必须把握“时”与“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无序扩展供给,也不能画地为牢。要紧紧锚定功能性新材料企业战略定位,自觉以全球视野和前瞻30年的眼光,进行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坚定用创新技术催生“新型供给”,用延链方式填补“供给空白”,用扬弃思维退出“无效供给”,在进退有度的战略转型中实现供给的高质量拓展。
(三)
提高供给质量,既要有“向蓝海进军”的勇气,又要有“在红海中搏击”的斗志。要聚焦“需求牵引”,围绕供给“好不好”,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在“人有我好”上下功夫,始终保持市场竞争的领先优势。
——要追求极致强管理。无论市场怎么变幻,提供质价双优的产品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本法则。除非在特定阶段,掌握非对称性的技术,形成难以跨越的护城河,坐拥市场话语权,否则企业的日常竞争不过是效率的比拼。谁能极致管理、以最小投入实现产出最大化,谁就能脱颖而出、赢得主动。要强化品控管理,精益求精把每道工序做到极致,让好产品会说话。要卓越降本,将成本控制体系贯穿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各环节,全面推行“日成本、日利润”管理法,把每项生产要素的成本控制在最优水平。要推进“智慧矿山”“智能工厂”建设,打造智能化现代化生产线,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实现智能高效的极限制造。要加快全要素、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动态掌控各种数字化、可视化指标,对标提升、极致优化。
——要把握大势逐绿行。未来企业不能供给绿色产品,就不可能有市场需求,必将无法存活。当前,我国作出了从“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双碳”革命加力提速。我们必须站在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作为发展产业、开拓市场、寻找商机的逻辑遵循,持续做好煤炭“取其材、用其能、固其碳、不污染”大文章,向社会供给优质绿色产品。要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大力推进3GW光伏电站建设、智能电网改造以及储能技术研究与应用,为集团争创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更多绿色支撑。
——要开放竞合促共赢。唯有开放竞合才能不被世界孤立、不被时代抛弃,才能聚集各类优秀资源要素,提高供给质量,拓展市场需求。我们必须以开放的眼光、开放的心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寻发展机遇、寻国际市场、寻新增长点。要深化与行业巨头、优秀企业、金融机构、高端院校、科研院所全方位、深层次战略合作,弥补自身短板,锻造发展优势,实现携手共赢。要摒弃同行业间“零和博弈”思维,深化沟通合作,努力营造共享市场、健康竞合的行业生态。
——要大刀阔斧推改革。要提供高质量的供给,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体制机制。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积弊、激活内部要素配置效率的关键一招。在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残酷市场竞争中,如果眼前掩盖矛盾、安稳守摊,势必让企业在未来丧失竞争优势、陷入危险境地。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将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决不能开历史的倒车;必须保持刀刃向内的狠劲,宁做眼前的“狠人”,不做历史的“罪人”。要顺应新一轮国企改革步伐,围绕集团做强、板块做实、基层做优战略,构建一个权责分明、各司其职、协同有力、行权顺畅的现代治理体系,聚焦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压茬推进8项重点改革任务,着力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和活力。要深刻理解深化改革是一场治理体系的系统变革,敢于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来一场解放思想的革命,以理解力的大提升,推动执行力的大提高,引领企业实现大发展。
(四)
市场经济时代,各种产品和技术迭代很快,都会在竞争追赶的格局中趋向同质化,不是埋头做好供给端的产品就能一劳永逸。必须聚焦“供需匹配”,围绕配置“畅不畅”,在供给高效匹配、衔接需求上主动作为,提高对市场需求的敏感性、配适度和把控力。
——要树牢紧跟趋势的理念。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大势反映的是历史规律的必然性,浩浩荡荡,顺之者昌。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紧跟国家战略方向、产业趋势、科技前沿、市场变动,布局前瞻性、先导性产业,精准掌握需求形态新变化、新动向,灵活调整供给产品,确保企业供给紧跟潮流不落伍。
——要提供优质互利的服务。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是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持续为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要舞好销售龙头,锻造一支卓越的销售工程师团队,加强客户开发、关系维护、需求回应,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为客户提供专业、增值的服务和可定制、小批量、个性化的产品,增强销售软实力。要深耕核心区域市场,聚焦战略客户群体,提高客户黏性和忠诚度,推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不断开创长协合作、共赢发展的新境界、新局面。
——要建立直供直销的渠道。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必须想办法构筑或利用平台,使供需双方在无中介情况下达成便捷高效的匹配交易。要加强渠道创新,着力压减中间商,围绕产品销售、企业管理业态重构重塑,重点探索网络销售、“直播带货”、数智化管理平台和技术,努力探索直购直销新路径。
——要打造行销市场的品牌。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名片,更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全球来看,全球3%的知名品牌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我们必须强化品牌塑造,坚持以质量创品牌,以服务优品牌,大力宣传品牌,讲好品牌故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提高集团影响力、社会知名度和商业信誉度,努力把“中国平煤神马”打造成为闻名全国、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全力构建市场认可、客户满意的品牌集群。
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干出来的精彩。让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理解“供需配”的逻辑主线,把握规律、主动而为、科学发力,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供给体系,持续书写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彩答卷!
(轩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