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集团高规格举办弘扬科学家精神专题讲座,这是集团党委部署的科学家精神学习践行活动的载体之一。开展科学家精神学习践行活动,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是集团建设一支具有科学家精神的技术队伍的题中之义,是赋能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有力抓手,对于集团激发创新动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等六个方面主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科技工作领域的赓续传承和时代表达,是新时代广大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强大动力源和精神营养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我们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
现如今,时代创新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创新就要被淘汰出局。当前,集团正处于“传统动力在减弱、新生动能仍不足”的转型交替期,迫切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推动企业创新加力提速。集团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认清科学家精神学习践行活动的重大意义,精心组织、扎实推进,让创新在集团上下蔚然成风,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奔流、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一)
技术队伍是创新攻关、强企兴企的硬核力量,必须自觉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争做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企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良好时代风尚的引领者。以“繁霜尽是心头血”的情怀强企报国。爱国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怀拳拳报国志,前赴后继、呕心沥血才取得的。全集团技术人员要深刻认识到“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切实增强爱国之情、强企之志,自觉将满腔热血倾注于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中,推动企业充分彰显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以一个个重大原创性成果,赢得企业高质量发展领先优势,挺起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
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勇攀高峰。越是铸就大器,越需要下足功夫,甚至要用毕生精力。从一生执着于青蒿素的屠呦呦、到隐姓埋名“造氢弹”的于敏,从“深潜”研制核潜艇的黄旭华、到一辈子只做超导一件事的赵忠贤,倘若没有这些科学家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就没有他们一鸣惊人的科研突破。就拿集团来讲,氨基己腈、对位芳纶、区熔硅等重大创新成果,看似突如其来,实则无不来自于“十年磨一剑”的绵绵发力。全集团技术人员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行业技术前沿、聚焦生产经营需求、聚焦转型发展高质量、聚焦国企责任担当,树牢“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永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坚定“衣带渐宽终不悔”的追求,围绕制约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矢志攻关,敢闯“无人区”、勇创“0到1”,努力在集团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原”上竖起更多“高峰”。
以“甘做人梯终不悔”的境界育人协同。重大科技项目的成功,重大创新突破的背后,往往是几代科学家的薪火相传,众多科技工作者的集智攻关。全集团技术人员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就要强化“育人”意识和“协同”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投身科技工作。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善于培养梯队、奖掖后学,以“丹心热血沃新花”的追求,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效应,向着“光辉的顶点”一棒接着一棒跑。坚持开门搞科研,在企业内部打破信息孤岛、加强攻关协作,从“单打独斗”走向“联合作战”,集聚智慧、抱团出击,全力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缔造一个个技术丰碑。
(二)
全体干部职工都要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但并非让我们都像科学家一样追求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而是要学习他们创新求变的思维、学习钻研的劲头、矢志攻关的魄力。
解放思想,做到敢创新、想创新、能创新。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都能成为创新的主体。科技创新是创新的核心,但不是创新的全部,每个岗位都能搞创新。无论是技术“小革新”,还是改革“新举措”,乃至创意“金点子”,都是一种创新,其本质是用新思维、新办法、新手段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敢想敢试、求新求变,努力克服思维懒惰、观念僵化、路径依赖,立足自身岗位实际,创新思维、开动脑筋、发挥潜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强调的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我们搞创新不是“为了新而新”,而是要“创”出“新”方案,更好地回答解决现实“发的问”“出的题”。
尊重科学,坚持学理论、强专业、提能力。“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科学家的一切伟大发现与发明,无不来自潜心学习与研究,无不依赖过硬的能力与本领。我们学习践行科学家精神,就要学习科学的态度、真理的精神,自觉加强理论武装、专业修为、能力历练,掌握理论“金钥匙”,打造傍身“杀手锏”,挺起坚实“宽臂膀”。要持续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这一“通识课”,并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生产、安全、经营、财务、管理等理论与实务知识“专业课”,坚持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在学习、实践的双向循环中,将知识内化为思维的方式、理论的素养、自身的本领,真正把知识增长的“势能”转化为开拓创新的“动能”。
砥砺斗志,敢于扛重活、打硬仗、攻难关。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在向高而攀、历经磨难、不懈探索中“炼成的”。实际上,“难”是哲学意义上任何领域都面临的、前进道路上永恒的问题。凡是寻求改变与突破,无论是探索发现原理规律,还是用实践改造客观世界,都必须付出体力脑力劳动来克服困难。我们要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做好与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当前,要破解企业面临的“两大矛盾”,全体平煤神马人都要拿出“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的气魄,迎难克难、知重负重,勇于在遍地荆棘里摘花,敢于在矛盾漩涡中破浪,奋力蹚出新路子、闯出新天地。
(三)
各级管理人员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集团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崇尚创造的良好风尚,持续深耕创新沃土,厚植创新生态。
完善驱动创新的机制。创新是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但创新本身也要靠机制来驱动。近年来,全集团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创新动能持续调动,氨基己腈、矿井绿色减碳地面瓦斯抽采、对位芳纶、全钒液流电池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根本上在于集团党委敢为人先、打破常规,前瞻性构建“六个一批”科技创新体系,大手笔推出“五项特别规定”,并建立“工资靠课题,奖金靠成果”的配套机制,引领企业高活力创新。我们要持续健全效益分红、股权期权、项目跟投等科技创新中长期激励机制,研究探索科研贡献、绩效考核、工资薪酬一体联动分配模式,丰富充实集团科技人才优惠优待、科技创新责任豁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创新政策“工具箱”,不断释放激励创新的政策红利。
营造崇尚创新的氛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只有大力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环境,把平煤神马这片热土打造成各类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圆梦之地,才能形成吸引人才荟萃的“强大磁场”。要推进首席科学家、技术顾问等外部顶级专家聘任工作,探索“聚凤筑巢”柔性引才用才新路径。坚持“英雄不论出处”,深化“揭榜挂帅”机制,调动集团内外一切创新资源和力量。探索设立评选“集团工程师奖”,持续选树命名“集团工匠”,大力评选表彰各级科技进步、管理创新成果、“五小”创新成果、青工创新创效成果等创新奖项,积极宣传推广先进人物事迹和优秀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全员创新热情。
打造支撑创新的平台。形成创新局面,不仅需要机制驱动、氛围感召,还需要培训提升平台、研发试验平台、项目实践平台等条件赋能支撑。要加强对各级各类人员的创新主题培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弘扬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高创新能力。建强用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研发平台、全流程实验室、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党外知识分子代表人士创新工作室、技术室等各级创新载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产学研协同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为开展创新活动提供有力依托。加强创新项目立项实施,作为创新人才学习技术的“大课堂”、淬炼本领的“大熔炉”、展示能力的“大舞台”。重点围绕集团“6+2”重大战略科研项目,持续推进产业化步伐、扩容规模体量,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未来激烈的竞争,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让我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调动一切创新因子,坚持向“新”而行、向“新”图强,以创新赢得优势、制胜未来,持续写好企业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文/图轩言 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泽华 编辑 景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