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苦有乐 “真人生” | 中国平煤神马报

《棋王》是阿城的第一部小说。评论家认为,作者的第一部小说往往与他自身生活最相关。这部小说就充分展现了阿城的哲学:“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会焕发出一定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

阿城称自己的小说是“文化小说”,我也从中读出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小说读来含蓄蕴藉,颇耐人寻味。

棋王的情节设置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

王一生一出场,就让人啧啧称奇。在千万人依依惜别的时刻,无人相送的“我”也不禁恻然,只有王一生“孤坐”着,还在想着与人下棋的事。“孤坐”一词,生动传神,外界的喧嚷与他无关,他的世界是狭小的,也是广大的。狭小得容不下成千上万人的说话,广大得放得下千军万马。

王一生的“奇”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心。然后,作者从别人的口中道出,王一生是棋王,是棋呆子,是棋痴。由大家将王一生被小偷哄骗、撕大字报的经历一一道出,让我们看到这个棋呆子对棋的痴迷。这时,读者都以为,一个棋痴的世界除了棋可能再不会有别的事了,不免单调乏味。

作者不动声色地借由“我”与王一生的谈话,将话题从“棋”转到“吃”。我说:“人一迷上什么,吃饭倒是不重要的事。”王一生想一想,又摇摇头,说:“ 我可不是这样。”这个转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对挨过饿的王一生来说,吃饭于他也是顶重要的事。

王一生对棋不怎么谈论,但谈吃起来倒是津津有味,刨根问底,甚至从《热爱生命》《邦斯舅舅》这些实际上与吃无关的小说里,悟出了关于吃的道理。读者笑着读完这段,觉得这个人还挺有趣的。

这样爱下棋的人,一定有自己对棋的领悟。于是作者将王一生与收破烂老人的故事细细道来,并讲了王一生对棋的理解。这理解颇为高深奇妙,有道的味道、禅的意趣。

分手后,王一生去找“我”,又从吃蛇肉引出脚卵,引出王一生要去参加比赛。这一段写得尤其出彩。先是大家去看王一生比赛,却发现王一生没有报上名,脚卵费了很大功夫给王一生争取到了参赛资格,王一生又不想比赛了,最终没有参赛。但是,一波三折后,王一生与比赛中获得前三名的棋手同时进行比赛,故事达到高潮。

我想,作者喜欢的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他笔下的人物都有“奇”处,却不孤僻不极端,都有普通人的属性,只是在人生的某一段因热爱而迸发出神性的光芒。

最喜欢阿城小说的语言,简洁、精当、准确,直白冲淡,看似不加修饰,实则遣词造句十分讲究,渲染氛围十分到位。

他写车站,只说“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就让人一下子进入了一个喧嚷不堪的世界。身处这个世界的王一生却不受干扰,只等有人跟他下盘棋。

世界上有那么多写吃的文字,我以为阿城写得最好。他的语言浑然天成。“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一大段关于王一生吃饭的描写,将他对吃的虔诚写得淋漓尽致。

后来写捡破烂老头的棋路时描写道:“老头儿棋路猛听头几步,没什么,可着子真阴真狠,打闪一般,网得开,收得又紧又快。”几句话就把老者下棋的快、准、狠写得明明白白。

写傍晚的景色,“这时已近傍晚,太阳垂在两山之间,江面上便金子一般滚动,岸边石头也如热铁般红起来。有鸟儿在水面上掠来掠去,叫声传得很远。对岸有人在拖长声音吼山歌,却不见影子,只觉声音慢慢小了”,传神地写出灿烂的光色、悠远的意境。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描绘出来的气象恢宏庄严,令人心动。

看着王一生下棋,“我心里忽然有一种很古的东西涌上来,喉咙紧紧地往上走。读过的书,有的近了,有的远了,模糊了。平时十分佩服的项羽、刘邦都目瞪口呆,倒是尸横遍野的那些黑脸士兵,从地下爬起来,哑了喉咙,慢慢移动”,描写令人震撼,令人肃然起敬,也隐隐透露出作者写这本书的初心。他就是要给小人物立传,让小人物身上的华彩照亮人世间。

作者将语言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小说中精彩的句子数不胜数,让人领略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滚滚红尘,所有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阿城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都是浸泡在喜怒哀乐中的。这些人有自己的奇特之处,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行为处世原则,却也与普通人一样,会出丑、会出错,脱不开烦恼、走不出困顿。

在小说中,每个有名有姓的人都既是“奇人”,也是俗人。“我”在乡村粗重的劳动中,仍然想读一本新书、看一场电影,苦恼精神层面的匮乏。脚卵父亲是著名棋手,脚卵自己也有下棋的特长,讲究卫生,有些小气,但是在帮助王一生参加比赛上,又表现了朋友的担当。让他们寄住的画家,热情好客,颇有艺术修养。作者像画简笔一样,寥寥几笔,就描写出一群栩栩如生的人物,形神兼备、血肉丰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作者截取主人公人生的一个断面,着意细细打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通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彰显其独有的人性光辉。

作者写作手法颇具魏晋小说风骨,写人,但是不神化;写人的神性,但是不虚妄。

我最爱读的地方,是捡破烂老头论棋道的地方。“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要在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要你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是道,也就是棋运之大不可变。”这番话道理深奥,耐人寻味。

这段话为王一生棋术的高明作了注脚,也为王一生后来大杀四方作了铺垫,同时引起读者的深思。人常说“棋如人生”,真的是这样吗?作者随即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否认。棋是棋,人生是人生,可有交集,却不可同日而语。

此处和结尾处“我”的想法相呼应,“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要怎么样才能“像人”呢?王一生的故事大概可作参考。

普通人要为生计奔波,也需要有些“癖好”。明朝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人总要有些热爱的事去做,人生才有趣味,人才有精气神。

棋是人生的一部分,并非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下棋也非名人高士的“特权”,人人可习,人人可乐,就像“我”读书、看电影一样,是趣,是乐,是锦上的花、雪中的炭。

雅与俗一体两面,是密不可分的。生活的劳累辛苦与快乐幸福也密不可分,如庄子所说,“役物而不役于物”,以一颗赤子之心生活,才能过上作者所说的有苦有乐的“真人生”。

(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娜芳 编辑 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