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为“盈” | 中国平煤神马报

严峻形势下,如何打破发展壁垒?十三矿的破解之策是——打造成本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

“今年前9个月,我们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吨煤成本同比降低100元左右。”10月1日,该矿党委书记秦许东说。

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要素,关系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矿井采深的延伸,地质条件日益复杂,安全生产投入越来越多,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成为该矿面临的难题之一。

知不足而奋进,破千难而自立。今年以来,该矿大力推行“日成本、日利润”管理法,积极寻求“利润从哪里来、成本怎么控”最优解,进一步提高成本管控能力,降低吨煤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分毫必“挣”降本

该矿矿院东南角有一处“风水宝地”——集中修理点,经常有职工去“捡宝”。

该矿将损坏的设备和零件放在集中修理点,职工可从损坏的设备和零件里挑选可用之“材”,通过维修变废为宝。“我们按照损坏物资价值的5%至10%给予奖励,在节省维修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职工收入。”该矿企管科科长李振振说。

一点一滴降成本,一分一厘抠效益。该矿从强化管理入手,抓节支“毫厘必争”、降消耗“锱铢必较”,全面做实降本促效大文章。

该矿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对每个作业环节的人、机、物、料等资源消耗进行分析控制,促使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事中管理向事前决策转变,降低了成本、提升了盈利水平。

围绕材料消耗这一成本管控的关键点,该矿建立“一个库、一本账、一站式”物资管理体系,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扫码入库、库存实时查询、线上领用审批等智能化管理,变“人管”为“智管”,同时按照物资“计划科学严谨、去向精确定位、物资尽回复用、日通报月考核、纪委审计全程参与”的要求,实现成本全流程管控,倒逼全员参与材料管理,做到人人心中都有一本账。

今年以来,该矿按照日消耗总量不超30万元的定量指标要求,配合“日预警、月考核”的管理机制,使材料消耗大幅下降。“目前,我矿每月材料费稳步下降到900万元以内,实现吨煤材料费同比降低了15.68%。”该矿副经理(主持工作)王羊娃说。

抓大不放小,让“西瓜芝麻”都成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砝码。

按照“固定电费保效运行,可控电费深挖内潜”的原则,该矿严格执行大型设备可控部分削峰填谷运行,主排水、主提升、主运输等设备峰段停、谷段行,在不同时间段的电价“落差”中降低电费支出。“一天当中,用电差价最大在3倍以上,所以我们将出煤时间改到晚上电费低的时间段,以减少电费支出。”该矿机电科科长聂迎喜说。

同时,该矿成立节电检查小组,每日不定时巡回检查办公室无人长明灯、无人开空调等情况,每周开展2天的节电日活动,做到非必要生产区域拉闸限电,日耗电量由49万千瓦时降到40万千瓦时。

点滴降成本,分秒增效益。今年前8个月,该矿在新增负荷5023千瓦的情况下,吨煤电费同比降低1.66%。“四季度,我们力争把电费压减到同期的80%以内。”王羊娃说。

此外,该矿建立在租设备管理台账,动态监控设备开机率,对闲置设备做到应退尽退,吨煤租赁费同比降低4.32%。

改革创新助“利”

8月份,该矿开拓科承接了支撑钢加工工程,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加工支撑钢。工程完工后,该科室职工获得了10万元的报酬。

这种好事在十三矿早已不是新鲜事。该矿将井上修路、修围墙、修空调、绿化等临时性工作公开挂网,由内部单位或个人竞价承接,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同时,大大节约了支出成本。前8个月,该矿已累计招标完成165项临时性工作,节约成本支出2721万元。

不破不立。改革创新是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治愈”机制顽疾,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良药”。

该矿将劳动服务公司的经营模式从供货商转变为代工厂,由过去采购成品生产物资转变为来料加工模式。今年前8个月,该公司通过自制加工金属网、锚网梁、支撑钢等易消耗品,相比外购节约成本支出775万元。

技术创新既是降本之计,更是长久之计。该矿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不断提升科技降本贡献率。

矿井采掘工程投入动辄百万元、千万元,稍有差池,损失巨大。在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科学设计尤为重要。对此,该矿在己三下延利用三维地震、瞬变电磁等技术全方位探测煤层赋存及地质构造等情况,推进“透明地质”探索应用,改变矿井地质情况是看不清、摸不着的“黑匣子”的情况,实现可视化管理,为前期设计打牢基础,避免工程浪费。

今年以来,该矿4个采面先后揭露11条断层,对生产效益带来不利影响。“四季度,我们要聚焦过断层变治断层技术,利用深孔爆破预裂,提前做好采面的断层治理,确保后续采面快速推进。”该矿总工程师段守德说。

新设备是安全生产中的“利器”。该矿通过引进盾构机,己三下延皮带下山巷道进尺效率相比炮掘提升了12倍,工期缩短55个月,预计综合成本与掘进机施工相比可减少664万元。

在提升工时效率做加法的同时,该矿在系统优化做减法,先后完成主煤流系统、主硐室和地面储装运系统技改升级,实现远程智能化操作,优化地面排矸冗余系统,累计减掉岗位工103人。同时,该矿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源优化力度,做到减人提效。该矿今年已累计减员78人,可减少固定成本支出1335.3万元。

让创新的“星火”点燃发展的引擎。该矿成立星火工作室,主攻先导阀、串阀、电液控等精密仪器设备修复,形成了“聚沙成塔”的降本效应。截至目前,该工作室已累计修复各类设备仪器3163台,减少材料成本投入850万元左右。

刚性考核要“效”

安装队职工真抠,连废旧编织袋都舍不得扔,这是咋回事?“自从矿上实施节奖超罚的考核制度后,我们队职工的节约意识极大增强。今年9月份,我们通过节支降耗,‘抠’出了20余万元的效益,受到矿上奖励。”该队队长李国奇揭开了谜底。

再好的制度,不执行等于零。该矿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较真碰硬,向刚性考核要效益。

按照节奖超罚原则,该矿对照穿透式经营管理体系的考核细则,构建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具体责任人“三级考核联动”制度,做到不讲情面、不搞变通、刚性考核、刚性兑现,让经营管理中的能手既有面子又有票子。

一级管理部门联动。该矿将全矿材料费、电费、租赁费的超减分别与各机关科室的绩效工资挂钩,激发机关科室发挥职能作用,助力生产经营。二季度,该矿吨煤材料费环比降了50%,累计节约材料投入1939万元,企管科加发50%的岗位工资。

二级基层区队动态监管。该矿建立“日消耗、日结算、日通报、月考核”的方式,每天在早信息会上通报前一天各单位成本消耗与工作量的匹配度,对异常增幅的单位进行预警式提醒,对节支明显的单位通报表扬。同时,刨除确保安全必要投入,月底按照超多少罚多少、节多少奖多少的原则,进行统一考核,大大激发了基层区队节支降耗的积极性。

三级班组细化考核。该矿各生产单位按照生产任务,将材料费“切割”到班组,班组通过单人单岗成本与工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把经营压力传导到每个人,做到既要效率高,还要投入少。

战鼓催征马蹄疾。四季度是定全年、保全局的收官阶段,也是该矿在“三步走”战略发展规划中实现第一步——市场化扭亏为盈的关键阶段。“想要在下行的市场行情中完成年度市场化盈利的目标,就必须尽快形成全面成本管控长效机制。接下来,我们要树立大成本意识,构建‘三级’成本管理机制,步步为‘盈’,全力以赴朝着市场化盈利、一体化减亏的目标努力。”王羊娃说。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薛亚丽  编辑 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