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河南擂鼓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煤炭开采利用研究院制作出新型运输车,可解决长期困扰职工的下了猴车到采掘头面这“最后一公里”的通勤问题。
曾有不少人认为,想要制作出所有部件均满足煤矿安全标准且足够小巧灵活的运输车几乎不可能。但实践证明,重大突破往往来自挑战“不可能”。
不敢挑战“不可能”,甚至存在创新焦虑者不在少数,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害怕失败,害怕前期投入的财力物力精力“打水漂”,更害怕自己被贴上“不靠谱”的标签。
我们不妨问问,什么人能一直不失败?只做低水平重复工作的人往往不会失败。但就像永远停在初级赛道的滑雪者,看似规避了摔跤的风险,却也失去了征服高峰的可能。发展的道路注定是崎岖的,摔跤是在所难免的,因为怕摔跤而停滞不前无异于因噎废食。而遭遇失败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说明能力边界在拓展。
之所以会害怕失败,也在于机制环境的影响。诚然,在重大经营决策等方面的一次失败,就可能带来惨痛损失,但这绝不是畏首畏尾、止步不前的理由。害怕失败也是一种失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增强避免失败的能力本领。如果只是一概而论,将“零失误”异化为能力的证明,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干事创业者的积极性,反而为保守躺平者提供了温床,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而当“不出错就是业绩”的偏颇认识成为潜规则,新技术、新业绩的种子就难以破土,更别说开花结果了。
要根除这种心态需要建立“失败投资”思维,树立不承担风险就无法获得超额回报模式的理念,明确只要方向正确,每次试错都是增值,真正放下“输不起”的包袱;要培育容错文化,清晰区分“有价值的失败”与“可避免的失误”,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
正视失败,从经验教训中找到方法路径,“不可能”变成“可能”,或许就在下一次的尝试中。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佳琪 编辑 景笑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