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载,田庄选煤厂有个攻关小组,专门通过消除智能化设备“水土不服”,来帮助这些“新工友”尽快“入乡随俗”,接过“苦脏累险”重担。
2024年,集团正式启动实施“苦脏累险”岗位优化替代十年规划。随着这项工作不断推进,将有一批又一批智能化“工友”加入,让越来越多职工告别劳动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的重复性工作。
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这些举措的核心目标都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环节对人工的依赖,让“苦脏累险”的重担由先进的设施、装备来承担。这也将岗位要求提高到了人机协同、与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并肩作业”的水平。对一线职工而言,这既是新的挑战,也是“蜕变”的机遇。
正如现实所呈现的,大量的物联网设备、智能机器人都要依赖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化系统操作员等专业人才来操作和维护。而一些智能化设备进场后,会遇到许多开发人员未曾预料、未曾发现的问题,成为影响生产高效、稳定的“最后一米”难关。这些都需要有经验、有技术的一线职工来发现并进行论证、改进,直至彻底解决。
要像田庄选煤厂攻关小组成员般专“新”“治”智,就需要摒弃“躺平”心态,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深入了解相关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趋势,提升自身数字素养;关注行业动态,积极参与科技创新项目、QC课题及创客大赛等活动,了解行业智能化应用的最新成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为自身工作拓宽思路。
也需要企业鼓励职工主动投身智能化项目建设、全过程参与智能化升级,引导职工运用长期积累的一线经验帮助先进设备尽快适应环境,用“人工数据库”加速人工智能的“成长”,在推动项目落地实施的过程中顺势转型;搭建智能化学习培训平台,帮助职工树立信心、提升技能,跟上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步伐,加快职工与企业共同转型。
无论是智慧工厂还是智能矿山,高端的设施装备只能构成智能化的血肉框架,只有汇集广大职工的智慧才能点亮其灵魂,在人机相互赋能中开启智能化迭代发展的更多可能。
(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丹 编辑 陈田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