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上午,记者见到十一矿充填队充填开采实验班班长丁文雅时,他正聚精会神地将充填膏体倒入坍落度盘上的量具中。“膏体做好配比后,每小时都要收集坍落度数据,确保制备的膏体坍落度符合标准。”丁文雅对记者说。
该班成立于2024年初。刚开始,该班职工对充填膏体配比技术掌握有限,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相对薄弱。为尽快掌握膏体配比技术,他们买来各类专业书,摸索试验,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起钻研思考;每当有专家来矿上调研时就虚心求教,认真记录技术要点,回到住处继续挑灯夜战,针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复盘总结。
膏体初凝时间需要控制在6至8个小时,终凝时间需要控制在12至16个小时。膏体凝固后按照井下环境进行养护、检测膏体在各养护龄期的强度是否符合填充标准……这一项项试验一做就是上千次。
“完成一轮试验后,我们还会去井下实地收集充填效果数据,确保膏体凝固时间与试验相吻合。”收集完坍落度数据后,丁文雅告诉记者,他们遇到最棘手的难题是充填膏体凝固效果的变化。去年冬天,该班沿用秋天的配比做试验,发现膏体凝固效果达不到预期,充填时可能会出现膏体凝固过慢的情况影响充填开采效率。
为解决难题,该班从配比材料入手,增加凝胶材料用量,调整矸石颗粒级配,经过20多组试验发现,逐渐增加凝胶材料用量,凝结时间虽有一定变化,但仍达不到终凝时间的要求。
“是不是冬天的环境温度影响了膏体的凝固时间?”该班职工张海涛提出疑问。随后,他们在膏体配比试验前对充填材料加热,提高反应初始温度。最终,试验数据达到预期目标。于是,他们采取增加胶凝剂用量、在充填现场安装暖气、增加保温门帘、地面管路覆盖保温膜等一系列保温措施,减少了环境温度对膏体性能的影响。目前,该班职工已熟练掌握一年四季的膏体配比方法。
下一步,该矿将使用矸石膏体协同充填。对该班来说,这意味着一切要重新开始。“我们充满干劲,已经做好了啃下这个‘硬骨头’的准备。”丁文雅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 简宁 图片由十一矿提供 编辑 李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