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煤海的“新时代工匠”——记全国劳动模范、十矿首席技师郭晓广 | 中国平煤神马报


不懂的知识一定要学会,经手的设备故障必须处理,遇到的生产难题要想方设法解决……在十矿首席技师郭晓广眼中,自己是一个要强的人。

郭晓广今年45岁,爷爷和爸爸都是煤矿工人。1998年毕业后,他来到十三矿参加工作,4年后被调到十矿。20多年来,他扎根一线,抱着“要么不干,干就干好”的态度,一步一步成长为技术大拿,其间摘取过多个集团级、省级技能竞赛桂冠,完成80余项创新成果,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4000余万元。

4月28日,郭晓广在北京接受了全国劳动模范表彰。走下领奖台,澎湃的心情回归平静,他又想到了矿上的工作。

近期,十矿己15、17-33190工作面进入回收阶段。该工作面的设备精密,职工要严格做好设备防护工作。所以只要有时间,郭晓广就会下井盯班。哪怕是在井上,他的手机也是一会儿一响。

毕竟在工友眼中,他是矿山“离不开”的人。

处理设备故障的“高手”

在郭晓广儿时的记忆里,煤矿是“黑色”的,井下生产靠的是手拉肩扛,工人非常辛苦。“年轻那会儿,我总想着要去外面闯闯。”郭晓广说。但最终,他依旧踏上了父亲走过的路,来到了集团。

2002年4月,他刚到十矿机械化工厂,厂里除了他没有年轻人,都是老师傅,并且每名老师傅都有自己的维修专长。自己应该学什么、干什么?刚接触设备维修工作的郭晓广有些迷茫。

有一次,采面一个变压器坏了,几名职工看过后都说没法在现场修,只能先运到井上。该厂一名老师傅李国顺得知后,下井检查,发现是接线柱烧坏导致的,很快便修好了变压器。而那时,矿上已经准备拆皮带、铺轨道,运输新变压器入井了。

“李师傅不识字,也不会看图纸,硬是靠脑子记下了变压器的内部构造、电线排布等,所以现场排查故障原因又快又准。”郭晓广说,“别人能学,我觉得我也可以。”

既然定下了目标,就朝着目标努力。于是,他开始跟着李国顺学习变压器、开关等设备的运行原理、维护方法、故障处理等知识。

几个月后,厂领导让郭晓广参加矿上的技能竞赛。尽管当时自身技术水平有限,但因为不想在赛场上丢人,他不仅在平时的工作中给老师傅打下手积累实操经验,还利用下班时间恶补理论知识。经过2个月的准备,他取得了综采维修电工第四名、采掘电钳工第二名的成绩。

这让郭晓广觉得“学技术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厂里开始重点培养他,让他独立维修设备,还安排他下井盯班,而盯班这项工作此前只有老师傅才能干。

在一次盯班时,运输机开关无法启动,跟班电工处理不了,郭晓广到现场时设备旁边已经围了一圈人。他按照技能竞赛上的那一套方法把开关检查了一遍,却没找到故障点。

这该怎么办?郭晓广一下子慌了神。但身边围的都是人,他只能硬着头皮把所有插件都插拔了一遍,没想到竟然修好了开关。在一句接一句的夸奖声中,郭晓广只觉得臊得慌。

在他看来,这盆“冷水”浇得恰是时候,坚定了他多跑现场多看多练、扎实学好技术的决心。在那之后的一周时间里,他每天下井都带着图纸和二极管等物品,守在运输机开关、馈电开关、采煤机开关旁,摸清了它们的运行状态、易出故障点等。

“当时就想着,既然别人叫我‘高手’了,我就要配得上这个称呼。”郭晓广笑着说。

就这样,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为了提高设备检修质量,他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根据检修标准,制定设备检修菜单,在地面联调时模拟井下工况,让设备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暴露出来,提前着手处理。他还优化工作面安装调试工艺流程,使调试时间从16个小时缩短到10个小时以内。

同时,他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先后取得了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工、智能化操作工第一名,集团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综采维修电工第一名,河南省煤炭系统职业技能大赛综采维修电工第一名。

郭晓广把每次参加比赛都当成技术交流的好机会,看看自己与其他人的差距在哪里,能不能学一些新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技术在不断进步,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我得不汲取知识,才能成为真正的高手。”郭晓广说。

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带头人”

近年来,集团大力推行煤矿智能化建设。2019年3月,十矿作为集团主力矿井,承担了河南省首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建设任务,抽调采煤、机电战线技术骨干成立专班,其中就包括郭晓广。

首个,意味着没有经验可借鉴。设备是没见过的,也不掌握操作和维护方法,所以刚接到这个任务时,郭晓广心里也没底。

光想是没有用的,干才有答案。郭晓广带领技术人员一起进行现场调研、人员培训、设备选型和安装调试。怎样让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融合通信并适应井下现场情况,是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

采煤机滚筒斜切进刀割煤时,会在煤墙两各留一个三角形的区域,被称作“三角煤”。以往,采煤机司机可以与支架工配合,手动操作设备将“三角煤”割干净,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设备是一键启停的,无法手动操作。

能不能给设备设定一个路线,让它们沿着这个路线把“三角煤”割干净?为了确定采煤机滚筒割“三角煤”的往返位置,郭晓广每天都下井盯班,一点一点调整支架移动程序和采煤机运行程序。“程序调整完,要到下一个班才能验证是否可行,下一班发现问题了再改。”郭晓广说。

4个月里,他实施了10多项技术改造,攻克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设备融合通信及割“三角煤”的工艺难题,创造了3项国内同类装备先进纪录,为高标准、高水平建成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9年7月,该工作面投产,产量大幅提升,矿井当月实现盈利;负责该采面的综采队由原来的160人减至59人,人均工效提高了4倍。

因为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郭晓广被聘为十矿首席技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称号等,被集团聘为首席技能大师。

2020年,他被调到该矿采煤区,主要负责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建设、机电设备管理等工作。

1年后,在十矿领导的支持下,他带领技术人员在该矿15、17-33190工作面实施“5G+智能化”升级改造,建成了集团首个5G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数据高速传输,减少了布线及维护人员数量,增强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幅提高了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开机率。“5G携手能源企业,共同踏上安全高效之旅”创新成果获得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赛一等奖。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河南省智能化建设标准的修订和煤矿智能化建设项目的评估验收工作,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全省煤矿智能化建设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持。

助力安全生产的“创客”

见的设备多了、处理的故障多了,郭晓广就想着能不能通过创新来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2020年,按照集团要求,十矿要对4个综采工作面的18处道岔进行自动化改造。这个任务落在了郭晓广肩上。

当时,常见的改造方案是将道岔改造为自动式气动道岔,采用边置气缸,即气缸安装在人行道上,通过连杆与道岔连接。经过多次现场查看,郭晓广发现这种道岔需要占用井下人行道,但运输巷道断面较小,部分地段人行道狭窄,无法安装边置气缸。

对此,他首先想到的是将气缸安装在动作装置上方,再将它们一起安装在轨道中间,但这样一来,车辆通过时容易损伤气缸。“如果把气缸安装在动作装置下方,不仅结构复杂、尺寸较大,还不便于日后维护。”郭晓广说。

怎么办呢?他翻阅了大量资料,最终决定在巷道底板开孔,将气缸连杆与动作装置固定在一起,制作出中置气缸式道岔动作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随后,他将手动换向阀升级为电磁阀,并将操作线接入控制系统,实现了道岔远程自动控制。2021年,“一种中置气缸式矿用道岔动作装置”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谈起创新的初衷,郭晓广说:“作为一个‘煤三代’,我见证了煤矿从机械化、自动化,再到智能化的变迁。尽管我爸爸那一辈,井下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仍然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让矿工兄弟们再轻松些、工作效率再高些。”

2023年,郭晓广与生产厂家合作,研发出了煤矸分采机,能够将岩石保护层工作面的优质煤炭单独采出,减少了矸石处置投入,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率。该项成果获得集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截至目前,他参与、完成创新成果80多项,其中30多项分别获得国家级、集团级、矿级奖项。

人才培养的“垫脚石”

因为自己是技术工人出身,郭晓广深知技术人才对矿井发展的重要性。

2010年,郭晓广开始带徒弟。怎么激发年轻人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通过组织一线生产单位的机电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召开座谈会,他提出了“集中短训+长期跟踪”的培养方式,不仅手把手教徒弟,还推荐他们参加技能比赛。

截至目前,郭晓广带过的徒弟有几十个,很多人都在集团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摘得桂冠。其中,他的徒弟张高杰还在2017年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液压支架工第六名的好成绩。看到徒弟们和自己一样要强,郭晓广很欣慰。

2014年,矿上成立自动化创新工作室,郭晓广是负责人。他利用这个平台,带领工作室成员学习盾构机、机器人应用等知识,围绕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创造安全条件、改善现场环境开展创新工作,培养出技术骨干100多名,包括9名集团“技术状元”。

不仅是在十矿内部,郭晓广还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外。2021年,他被聘为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学平台首席讲师,发布的课程“QJZ-700/3300-8开关的故障判断与处理”累计点击量超过30万次。

从检修工、技术员到主管技术员,再到首席技师,直到成为逐梦煤海的“新时代工匠”,郭晓广初心从未改变:能把技术更好地应用到一线,让矿井更安全,让工人更轻松。

于是,他结合矿井实际需求,录制设备工作原理和故障处理方法视频,方便检修人员随时随地观看。他的手机每天24小时不关机,职工遇到生产问题可以随时给他打电话,他都会耐心解答。

从北京返回的路上,郭晓广又接到单位的几个电话,都是问有关技术的问题。“哪是矿山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矿山。”他笑着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晨 图片由十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