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星闪耀煤海 | 中国平煤神马报

初见付英凯,他的眼神中透露着坚毅。那是科研工作者独有的执着光芒。

2024年7月,从西安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的付英凯,毅然加入集团炼焦煤资源绿色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科研与成果转化部一名职工。初入岗位,他便给自己立下目标:做智能化煤矿攻坚者。

随着集团全面进入深井开采,智能化煤矿建设进度加快,该实验室的担子越发沉重。

2024年10月,该实验室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同开发的“基于人工声学信号幅频特性的矿井动力现象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计划在八矿实施。作为该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付英凯责任重大。

项目起步阶段,信息搜集、数据处理、编程工作有序推进,与合作方的技术交流也颇为顺畅。然而,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很快,项目遭遇“卡脖子”难题——核心芯片受国外技术限制,供应受阻,项目进度被迫按下 “暂停键”。“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吗?” 付英凯心中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他反复思索破局之道,最终决定 “曲线救国”:既然硬件难关一时难以攻克,那就从软件层面寻找突破口。此后,他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减少了对硬件的依赖,克服了服务器迭代速度慢的问题,实现了“平替”效果。

去年11月初的一天晚上,付英凯遇到了代码错误的困扰。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2点,他反复排查,绞尽脑汁却始终不得其解,不知不觉间竟伏案睡去。凌晨4点,他从梦中惊醒,灵感如火花迸发,瞬间抓住问题关键。他立刻起身冲向电脑,经过紧张测试,终于破解了代码难题,那一刻的喜悦驱散了整夜的疲惫。

大量准备工作就绪后,去年年底,基于人工声学信号幅频特性的矿井动力现象监测预警技术在八矿己15-21010风巷进行试验。一开始各项工作顺利,可没多久,付英凯发现许多传感器在工作中出现数据异常。

为了找出原因,付英凯多次深入井下寻找问题。原来,井下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震动,导致传感器很容易脱落,从而使数据收集出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他和河南理工大学研发者经过沟通,加大井下巡查力度,确保传感器平稳高效运行。

如今,在付英凯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已在八矿平稳运行 4 个月。但他并未止步,下一步,他计划将精力聚焦于算法优化、传感器升级等工作,持续打磨技术,为智能矿山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我会全程跟进这项技术,让它真正成熟高效,早日在集团煤矿全面推广,为智能矿山建设添砖加瓦。”付英凯说。

(文/图/摄像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伟光 李小龙 编辑 常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