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娟从没想过自己会干上数据标注这个和自己根本不搭边的行业,更没想过会喜欢上它。
近日,在河南平煤神马人力资源公司数据科技中心吴寨矿职场,向世娟正在对数据标注员标注的任务包进行仔细审核。
从屡标屡错的数据标注员,成长为检查数据标注质量的数据审核员,向世娟只用了8个月。
2024年4月,向世娟从热线客服转岗成数据标注员,陌生的领域让她“两眼一抹黑”。
通过培训,向世娟才真正明白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中暗藏的玄机。标注工具里密密麻麻的像素点像撒在柏油路上的芝麻粒,她必须用锚点精准勾勒出车道线边缘,误差不得超过3个像素。最麻烦的是那些被雨水冲刷得斑驳的虚线,或是被前车阴影遮挡的实线,稍有疏忽就会误判。
当时,每天70公里至75公里的合格标注量,对她而言如同难以逾越的高山。即便加班加点,她也只能完成50公里,且因错误过多被频繁驳回。“最多的一次,驳回的任务包上密密麻麻标着近50个错误点,我甚至看不懂错在哪了。”向世娟回忆道。
身体和精神上的压力一起袭来,让向世娟对自己产生怀疑,放弃的念头在脑海打转。“世娟,别气馁,凡事总有个过程,来,我挨个给你讲。”团队长袁铮看出了向世娟的沮丧,安抚地拍了拍她的肩膀,随后坐在了她身旁的位置上,对着任务包中的错误点,逐个讲解起来。
这份耐心与关怀成为照亮向世娟前行的光。
事实上,关注职工思想动态早已融入公司的文化基因。“每个职工入职时,都会分配专属对接人,无论是情绪困扰、意见反馈,还是业务上遇到难题,都可以联系对接人。对接人会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帮助解决。”该中心党支部书记杨继红介绍,“我们希望建立与职工互信关爱的机制,让职工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有问题是有人帮忙解决的,从而驱散职工消极情绪,点燃工作热情。”
在公司的悉心培育下,向世娟的标注能力突飞猛进。第3个月,她的日标注量突破100公里,稳坐“日冠军”宝座。2024年12月,凭借优异的准确率,她成为数据审核员。“是公司的关怀给了我坚持的底气,也让我收获了成长的喜悦。”向世娟感慨道。
这份成长不仅改变了她的职业轨迹,更让她坚定了将温暖与关爱传递下去的决心。
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向世娟主动化身新人的“引路人”。面对那些没有经验的新职工,她总会笑着说:“别着急,我刚开始也这样。”从识别模糊标志的技巧,到工具操作的窍门,她毫无保留地分享心得,还以自身经历激励新人:“只要坚持,就能跨越难关。”
与向世娟有着不同职业轨迹却同样收获成长的,还有杜慧娜。曾在六矿信息化管理中心担任微机操作员的她,2024年8月加入该中心成为数据标注员。初来乍到,杜慧娜也曾对新岗位心怀忐忑:“毕竟是全新的领域,担心自己难以适应。”
然而,该中心系统的岗前培训、“一对一”的对接人辅导机制,迅速打消了她的顾虑。“标注工具操作教程讲解得特别细致,对接人还结合实际案例教我处理复杂场景,原来工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杜慧娜笑着说。如今,她已能熟练应对各类标注任务,日均完成量远超合格标准。“从传统的微机操作到前沿的数据标注,这个转变不仅提升了我的技能水平,也让我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新可能,我不后悔这次选择。”
随着数据标注项目的不断发展,各单位转岗的新人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数据标注团队。杜慧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能理解他们的不安,毕竟我也曾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她主动当起“心理疏导员”,利用休息时间与新人谈心,分享自己从忐忑到热爱的转变过程:“刚开始我也觉得数据标注又难又枯燥,但真正上手后,才发现这份工作充满挑战与成就感。”
为了让新人更快融入团队,杜慧娜还巧妙调配工位,将消极抵触的职工安排在工作积极、热情开朗的同事身边。“氛围是会传染的。”她笑着解释,“老员工在完成任务时的专注投入,以及达成目标后的喜悦,都会对新人产生积极影响。”
该中心也持续关注职工的思想动态。“我们会根据各团队的情况,定期组织聚餐、体育运动等团建活动,业绩好的时候给大家庆功,情绪低落的时候给大家鼓劲加油。只有保证职工的思想健康,团队才会更有凝聚力,干劲也会更强。”杨继红说。
除了定期的团建活动,该中心还坚持开展月度明星职工评选活动,获评职工不仅可以获得奖金奖励,事迹还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展播。
该中心对职工的关怀不止于精神层面,更落实在点滴细节中。职工反映车棚灯光昏暗,第二天车棚便换上了明亮的灯具;有人因工作繁忙无暇用餐,热腾腾的班中餐便会准时送达岗位……
在该中心全方位的关怀与老职工的接力帮扶下,数据标注团队焕发蓬勃生机。曾经迷茫焦虑的新面孔,在温暖与经验的传递中迅速成长,继而成为新的“传承者”。这种技能与精神的接力,让每个职工都成为团队的“发光体”,为集团数字和AI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新的成长故事,而故事里的主角们,正用行动诠释着“双向奔赴”的温暖力量。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怡静 通讯员 刘燕庆 编辑 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