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新生 | 中国平煤神马报

微信图片_20250513152801.jpg

5月9日,在平西建材城西侧的九墨堂传统书画装裱工作室,天力工程处保卫科职工刘江涛正伏在工作台前,手持棕刷修补一幅古画残片。工作台上放着镊子、棕刷、竹起子、水壶、卷尺等10多种工具,台下整齐码放着各式各样的宣纸。

“这片补纸的厚度、纹理和原件分毫不差。”刘江涛拿起一幅正在修复的画作向记者展示。这位年轻的古字画修复爱好者,已利用业余时间修复了300余幅古字画。

刘江涛与古字画结缘始于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江涛结识了一位在字画方面颇有造诣的老师。热爱手工艺的刘江涛跟随这位老师学习了6个月的古字画修复技艺,随后又在相关工作室自费实习了1年多。他曾连续3个月每天练习到深夜,用自制的竹片刀在旧报纸上模拟修补虫蛀的洞。在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下,他逐渐掌握了修复古字画技术。

修复古字画的过程极为复杂,涉及清洗、揭裱、补缺、拖画心、全色、方裁等10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对修复师的耐心和细致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些步骤环环相扣,其中最难的就是揭裱。”刘江涛说。

“揭裱”是古字画修复中最“险”的一步,如同在时光的裂缝中抽丝剥茧,要剥离层层粘连的旧裱纸与画心。字画历经多年潮蚀、虫蛀,命纸与墨色早已成为一体,稍有不慎,轻则令画面缺角断纹,重则让墨韵烟消云散。修复者需以竹起子为刃,指尖为尺,在呼吸凝滞的寂静中,靠触觉感知纤维的变化。太急,脆化的纸屑簌簌而落;太缓,霉斑与污垢便渗入字画肌理。

“有时揭一层裱需耗上整日,每一毫米的推进,都是对历史的尊重与匠心的淬炼。”刘江涛说。

刘江涛的工作台从家里的书桌到专用工作室,修复工具仍是那套自制的竹起子。他的修复技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一位老人家里有很多清朝早期的珍贵字画。他找了多个修复字画的地方,却始终不放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找到了我这里。初次来访时,他见我年轻有所顾虑,但经过多次接触与深入交流,他最终决定让我先上门鉴赏他的古字画。”刘江涛说。

为了让这位老人安心,刘江涛提议让老人随意挑选一幅作品交由自己修复,看到修复效果后再做决定。刘江涛用一个月的时间,凭借其精湛的技艺完成了一幅画的修复工作。老人被他的技艺折服,先后让刘江涛修复了36幅字画作品。

“修复不是把破旧变崭新,而是帮岁月留住本来的样子,让这些珍贵的字画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熠熠生辉。”刘江涛说。

台灯的光线将他的影子映照在满墙的字画上。那些斑驳的书画作品,随着指尖的舞动,正悄然复苏。

(文/图 融媒体中心记者 阮晴 编辑 常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