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攻坚破困局 重塑基因向新行 | 中国平煤神马报

100多天能改变什么?

对于建工集团而言,这百余天是一场关乎7000多人命运的关键战役。

以“三定”(定岗位、定人员、定职责)为基础,以竞聘为手段,以全员绩效考核为驱动机制,今年以来,建工集团强化顶层设计,精心制定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统筹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干部职工承受度,稳步推进这场意义重大的变革。

改革的实效,最终在发展数据中彰显分量。

一季度,建工集团超计划完成各项指标,实现“开门红”,用实打实的数据印证了改革的正确性与紧迫性。

破局:刀刃向内的勇气

当下,建工集团站在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历史关口。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弊病日益凸显,这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与行业变革的双重挤压下,迎来了“不变则危”的倒计时。

是按部就班维持现状,还是主动出击寻求突破?是头痛医头治标不治本,还是系统重塑根治顽疾?是回避矛盾绕道而行,还是直面问题迎难而上?一道道不得不回答的时代课题,摆在了建工集团领导班子面前。

2024年12月6日,随着深化建工板块改革启动会召开,一场秉持“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原则的攻坚战正式打响。

在关键时出手,于要紧处发力。围绕“30163”总体经营目标,建工集团坚持以矿建施工为主的战略方向,推动实体化运营、基层单位专业化发展,构建“1+5+N”管理架构——“1”个建工集团作为核心统筹全局;“5”个工程处聚焦矿建施工专业化,整合资源形成精锐队伍;“N”个辅助平台机构(包括物资供应中心、技术咨询中心等)由建工集团直管,为一线生产经营提供全方位保障。

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的“部门墙”被彻底打破。建工板块的机关部门从73个压减至42个;15个二级后勤单位被优化至6个。通过“三定”工作,岗位与人员配置更加科学合理,机关人员从569人优化至316人。

全体人员也迎来“大洗牌”。全员竞聘制、任期制、淘汰制的全面推行,彻底打破了“看身份、看级别、看资历”的旧模式,建立起“看岗位、看业绩、看贡献”的全新用人机制。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再是一句口号。定期考核的硬性规定,让每个岗位都充满了竞争与活力。“我们实施全员竞聘上岗,上岗3个月后开始考核,对不合格者进行末等调整。”近日,集团党委、集团企业改革办公室主任,建工集团党委书记刘汝涛说。

截至目前,建工集团已经组织4批次管理人员竞聘,累计581人次参与竞聘,其中372人成功上岗;43家基层单位全员参与竞聘。

竞聘对于职工而言,既是充满压力的挑战,更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宝贵机遇。

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34岁的工程管理部职工丁朝辉凭借自身实力,从激烈的竞聘角逐中脱颖而出。“到了新岗位,我每天都很充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工资也涨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年轻职工获得了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展示舞台。只要有能力、肯奋斗,就有机会实现职业理想,这样的激励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丁朝辉说。

竞聘失败怎么办?

“我们根据实际需求,对竞聘失败的人员实行‘因人制宜’,将其安排到新岗位上,并进行系统培训,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整合的同时,填补企业在相关管理环节的漏洞。”建工集团董事长刘升说。

兜底安置,实现精准适配。目前,35名竞聘“落榜”的干部职工经过系统培训,成为专业资料员。“此前,我们曾因资料管理不善而在法律纠纷中陷入被动。如今有了专业资料员,填补了企业管理漏洞,让每一份工程资料都能得到妥善管理,为企业规避潜在风险。”该集团有关负责人说。

新设立的内保专员,则化身内部第三方监理,既加强了施工现场人、财、物的监管,又为人员优化开辟了新途径。成立清收欠款小组,今年一季度,为该集团清收欠款7.78亿元。

打破“铁饭碗”,疏通“淤堵点”。通过优化组合、改进工艺、竞争上岗、合岗并岗、清理非在岗人员、严控劳务用工等措施调整优化用人结构,该集团实现人员结构的精简高效,彻底消除了冗员与推诿扯皮的积弊。

蝶变:机制创新的智慧

薪酬改革,让每个岗位都成为“价值创造站”。3月份,建工集团薪酬改革首月,工资发放后引发热议:部分职工凭借出色业绩,绩效工资甚至超过了部门负责人。

“以前不管干多干少,工资条上差不了几个钱。现在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有差别,考核表清清楚楚反映出每个人的工作量和贡献值。大家都铆足了劲儿干活,谁也不想垫底。”该集团经营财务部职工黄河感慨道。

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深层次革命,既牵动利益格局的重构,又撬动体制机制的系统性重塑。

“以岗定薪、以能定级、绩效导向”,12个字构建起全新的薪酬分配体系,打破了“躺平”的温床。

一线与辅助岗位实行4∶1分配规则,让一线岗位成为“香饽饽”。

“我们根据集团下达的工资预算总额,坚持‘控高、扩中、提低’原则,要求工资分配向一线倾斜,机关工资不能超过一线,充分体现了对一线劳动者的尊重与激励。改革后,一线技术骨干薪资涨幅最高达30%,有效激励职工涌向价值创造型岗位。”建工集团经营财务部总监袁士杰说。

全员绩效考核的推进,让“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成为现实,做到坚决“不养闲人”。

建工集团实施“一人一表”量化考核,谁都当不成“甩手掌柜”。“我们根据岗位职责制定经营绩效考核本职工作任务、领导批示工作任务、协助配合工作任务、临时及其他工作任务。机关人员每天将任务完成情况填写在工作任务台账上。”袁士杰说。

机关人员填写工作任务台账后,每天由本部门负责人审核,每周汇总后由分管领导审核,月底由机关绩效考核小组确认计分。

“日记录、周汇总、月考评”的闭环管理模式,使得干部职工“每天干什么、干得怎么样”清晰可查,彻底消除考核中的“模糊地带”。

薪酬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工作热情、积极性和生产力。

在薪酬体系设计上,建工集团构建“四维工资单元”结构——岗位工资、年功工资、安全工资、绩效工资。其中,岗位工资的60%以及年功工资为固定工资,安全工资根据安全考核情况发放,岗位工资的40%和绩效工资作为效益工资,与考核结果挂钩浮动。

兑现奖惩来真的,该多少是多少。

在考核过程中,建工集团动真碰硬,奖惩分明,坚决摒弃平均主义与形式主义,对于走过场、弄虚作假等行为,扣罚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效益工资,确保考核结果真实反映职工工作表现。

这一系列举措,成功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每个人都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发动机”。

致远:基业长青的谋略

改革的浪潮,早已突破组织架构与分配机制的边界,深入到企业运营的各个角落。

过去,建工集团的二级机构依赖补贴和经费生存。如今,“吃皇粮”已成为历史。

该集团在内部推行市场化运行,根据各单位编制的生产经营计划确定工资预算总额,并将其与经营目标工效挂钩,真正实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打破了“旱涝保收”的固有格局,让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个人贡献紧密联动。

“我们对6个中心实行自负盈亏,全部依靠创收发放工资,彻底将‘吃经费、吃补贴’变为‘靠劳动、靠服务挣钱’。”该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一机制推动下,各中心纷纷主动求变。建工集团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沙守道带领团队对500名职工展开全面摸底,以“人尽其才”为准则,精准匹配岗位,让每位职工都成为企业创效链条上不可或缺的节点,全力冲刺建工集团下达的1800万元收入目标。

该中心职工米自超今年36岁,原岗位是保安,后来该中心根据其特长将他调整至电子化岗位。“现在的岗位就像为咱量体裁衣,干起来得心应手。”米自超说。

改革促使职工思想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在自负盈亏的模式下,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后勤保障中心职工孙想想参加工作10多年,虽然竞聘前后岗位未变,但工作热情显著提升。“中心实行自负盈亏后,大家有了压力,也有了动力。下班后经常主动到职工食堂帮着打扫卫生、提升服务质量,助力食堂增收。大家都意识到‘大河有水小河满’,中心效益好了,收入自然水涨船高。”孙想想说。

“为了深度践行市场化运行理念,我们建立内部‘借贷中心’,各中心借钱要计算利息。”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李锋招表示,这种“亲兄弟明算账”的模式,不仅打破了“等靠要”的依赖惯性,更促使各中心主动强化成本意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让市场机制成为驱动企业内部活力的核心引擎。

劳务用工对企业高效运营至关重要。过去,劳务工外包模式存在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风险较高等问题。“我们借助中平发展公司的用工资质招聘劳务工,解决了用工难,实现了规范管理,降低了风险,还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刘升说。

此外,该集团还通过合理设置劳务工的社保基数,节省1%~1.5%的用工成本;对劳务工开展全员考勤,将工资发放到个人账户,消除用工风险。

事实上,无论是内部借贷机制的革新,还是人力资源的深度盘活,都源于建工集团直面发展“梗阻”的勇气与智慧。

针对高质量发展中的“梗阻”,该集团坚持找“痛点”、疏“堵点”、破“难点”,将阻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清单”,逐步转化为精准施策的“改革清单”,推动改革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持续深化,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是建工集团的“材料管理年”。据了解,材料费一直是该集团成本构成中的“大头”,占比超过50%。

面对这一难题,该集团果断出手:对100多个仓库进行全面清仓,将清理出的积压物资,以调剂、变卖等方式实现再利用;在每个工程量超千万元的工地安装360度旋转摄像头,同时设立内保专员紧盯人与物,确保材料“只进不出”,杜绝浪费;加强物资采购管理,通过集中审、专班采、电商购、重调剂、数字化等措施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使用效率。“今年以来,我们通过这些举措节约采购成本200多万元。”该集团总经理张昌顺说。

资产清理整合工作同步稳步推进。该集团通过“全面清、提价值、稳妥推”,加强资产清理整合和价值提升管理,剥离不良资产,实现轻装上阵。

改革百日,建工集团交出的不仅是人均工效提升23%、管理成本下降31%的亮眼业绩,更是一次企业基因的重构——当“能者上”的竞聘制取代论资排辈,当每个岗位都成为价值创造节点,改革便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而是化作撬动效能的支点。

改革容不得半点虚功,唯有刀刃向内、动真碰硬,才能消除沉疴积弊。这场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真改实改、挤干所有水分”的决心——该集团建立全流程、立体化的督查体系,将改革目标拆解为97项督查任务,明确责任主体、标准与节点,确保政策落地见效,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改革未有穷期。当前,建工集团与矿建公司的重组工作正稳步推进。刘升表示:“依据集团规划,我们将积极向矿建行业转型,未来业务以矿建为主、建筑为辅,逐步缩减建筑从业人员规模,拓展矿建业务版图。”

在正确战略方向引领下,该集团以矿建业务为核心发力,今年一季度市场经营成绩亮眼:签订合同总额达29.76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59.5%,较去年同期实现172%的大幅增长。

站在新起点上的建工集团,将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坚定执着深化改革,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将改革进行到底”。

(融媒体中心记者 薛亚丽 编辑 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