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要有新“凉”策 | 中国平煤神马报

连日来,平顶山地区持续高温,给集团各板块的生产运营和职工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面对这一情况,集团各单位迅速行动,持续开展送清凉活动,把矿泉水、藿香正气水等防暑物资送到职工手中。这不仅为职工筑起了生理防护屏障,还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温度,是“企业发展、职工共享”核心理念的具体实践。

要为职工撑好“遮阳伞”,除了做好传统防暑物资发放外,还可以通过精准化供给、智能化预警、服务升级等新“凉”策,推动送清凉活动提质升级。

结合岗位情况,实现精准化供给。可依托基层单位调度系统,结合不同岗位的作业环境温度、劳动强度等情况,制定差异化供给方案。例如,对井下采掘、室外作业等高温岗位,实行“两小时一补给”制度;对倒班职工推行“错峰配送”模式,在交接班时段补充含盐饮品等,确保防暑资源向最需要的岗位倾斜。

拓展服务维度,构建立体防护网络。建议在固定作业区域建设标准化“清凉驿站”,配备降温设备、防暑用品、应急药品、防暑手册等物资。同时,依托数字化技术,上线健康管理云平台,实现中暑风险预警、急救资源调配等功能的“一键联动”。可为流动作业人员发放便携式“清凉包”,内含降温贴、电解质水冲剂等新型防暑用品,方便取用。

听取职工建议,推动活动内涵升级。基层单位可邀请专家结合中暑案例讲解防暑注意事项,还可征集防暑金点子,鼓励职工为防暑出招献智,对提出有效降温方案的职工给予奖励,形成“自上而下保障+自下而上创新”的良性互动。

夏日送清凉活动的升级,本质是将“企业发展、职工共享”核心理念转化为职工可感知的具体举措。当精准化的保障、数字化的服务、参与式的管理共同作用,不仅能为职工撑起高温天气下的“遮阳伞”,更能增强职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与创造力,为集团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听萧 编辑 常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