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凫山的晨雾还未散尽,一声开山炮便响彻1955年的秋日晴空。那轰鸣中,回荡着建设者的铮铮誓言。他们用扁担丈量荒滩,以镐头叩问地心,在乱石与荆棘间,在新中国的能源版图上埋下希望的种子。25年后,湛河畔的晨光映照出另一群创业者的剪影,他们在菜地里绘制蓝图,于工棚中破解技术密码,用第一束尼龙66工业丝穿透国外技术壁垒的阴霾。
从乌金翻滚的矿井到丝缕万千的车间,从毛毡房的灯火到智能化工厂的霓虹,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于创业史中写下关于坚守的诗篇——当老矿工常宝安回忆起“住干打垒房、用铁锹挖煤”的日子,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工装与被钢钎磨厚的手掌,向世人诉说何为“特别能吃苦”;它还是一曲关于突破的壮歌——当张国华操作吸丝枪以19秒的速度击败日本技师,那双翻飞在操作台上的手掌,让民族工业的突围之路多了份实打实的底气。
去年的9月8日,在集团创业69周年座谈会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毛深情指出,69年来,一代代平煤神马人依靠勤劳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财富,创造了卓越非凡的社会财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并强调,走好新的奋斗征程,要仰观大势、正视当下、充满希望,始终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先机,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崭新业绩。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而今,在集团创业70周年的重要节点,让我们循着企业规模由小到大、实力由弱到强、产业由黑转绿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历程,重回那片燃烧着理想的土地。这,不是为了复刻艰辛,而是要在荒滩与信念的坐标里,找到支撑今日集团横跨煤焦、尼龙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精神脊梁;不是为了沉湎过往,而是要从煤与丝双源交汇的密码中,解读企业从追赶到领跑的发展哲学。
乌金破土:煤炭产业的崛起与根基奠定
1950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工商厅地质调查所勘探发现平顶山煤田,随后平顶山煤矿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平顶山矿区被列为全国十大新矿区建设项目之一。1955年9月8日,落凫山下一声开山炮响,诸葛庙矿(现二矿)破土动工,平顶山矿区成为新中国自行勘探设计、开发建设的第一座特大型煤炭基地。当时的平顶山,荒草丛生,工业基础薄弱。“风多石多茅草多,工人住在荒山坡,玉米稀饭花卷馍,一床睡人三四个”正是那时矿区建设的真实写照。
来自全国煤炭系统的建设者投入平顶山矿区大会战,用“手摇轱辘串联提升法”创下月进尺28米的纪录,在700天内完成矿井建设。1957年10月1日,第一罐煤从井下升上来时,整个平顶山矿区沸腾了,工人们高喊着:“我们挖出煤啦!”这一刻,“中原煤仓”的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
到了1960年,平顶山已有8对矿井投产,原煤年产量达到562万吨,极大缓解了当时国内煤炭供应紧缺的局面。1964年,国家在平顶山试办政企合一的特区,经过3年调整和煤炭大会战,平顶山煤炭工业基地初具规模。1974年,平顶山矿务局购进3套综采设备,矿区建设进入综采时代。1975年,平顶山矿务局产量和利润达到“双千万”,跨入全国千万吨级大局行列。
改革开放后,平顶山矿区实施改革开放和科技兴矿战略,迸发新活力。1995年,平顶山矿务局产煤量跻身全国煤炭行业前列。次年,平顶山矿务局改制为平煤集团,迈上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2004年,平煤集团开启调结构、促转型大幕,当年产煤3069万吨,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成为全省4家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煤炭行业面临智能化升级新课题,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顺势而为,在智能化建设上持续发力。
二矿面对部分煤层较薄、开采难度大等难题,于2020年6月建成首个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启智能化开采新时代。如今,在井下,操作人员只需按动几个按钮,便可实现工作面的自动运转;在地面的控制室,工作人员可远程操作井下设备,实时监控关键岗位。
至今,中国平煤神马集团累计生产原煤14亿吨,建成国家级智能化煤矿1个、省级智能化煤矿11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54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121个,为我国能源保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下,通过实施煤焦产业优势再造行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持续放大集团主焦煤资源品质优势,强化集团向功能材料产业转型的优质原料支撑,集团煤炭产业在创新驱动下焕发新活力、实现新跨越,传统产业变得不再“传统”。
丝缕铸魂:尼龙产业的突围与壮大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会议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为加快汽车工业的发展,国家决定建设我国第一座锦纶66帘子布厂。
1980年的湛河畔还是一片荒芜,平顶山锦纶帘子布厂的第一根桩基就在这里打下。建设期间,作家时宇枢记录下令人动容的一幕:“铺地板的要求高,地下埋着竖着的石头,里面得灌浆。女司机开着蹦蹦车装混凝土,水箱都烧热了。地面起伏不平,热水把她们脊梁烫出泡,旧泡叠新泡,整个脊梁都没法看……”正是这样一群建设者,在18个月里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需要36个月的工程,让日本人“等着罚款”的预言落了空。
1981年12月1日,中国第一卷尼龙66浸胶帘子布成功下线,如银丝般划破中国高品质轮胎骨架材料依赖进口的夜空。卷绕工张国华清楚记得,在1982年进行的挂丝比赛上,日本技师西村用24秒完成操作后的傲气神情,是他以19秒的成绩让日方专家沉默。后来,西村在办公室感慨:中国人真是了不起!
建厂初期,5种产品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二期工程却因未列入国家计划面临夭折。经过多方努力,1987年12月,提前3个月投产的二期工程让帘子布产能跃居亚洲前列。1994年,“神马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神马股份成为河南省首家在上交所上市的企业。时任新华社平顶山新闻中心主任刘耀华表示:“这推动了世界各国看到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带来政治上的影响,融入大量的资金,推动企业大踏步扩建。”1996年8月,三期工程被列入国家经贸委技术改造计划;1997年4月,三期工程正式投产,标志着神马集团走出了一条自主国产化道路。
2008年12月5日,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重组为中国平煤神马集团,一举打通以煤为源头、全球最完整的尼龙化工产业链条。2016年8月,集团“牵手”平顶山市政府,合力打造“中国尼龙城”,按照“大尼龙、全产业链、国际化、创新引领”战略构想,围绕尼龙化纤纺织、工程塑料改性注塑、聚氨酯制品三大产业单元,形成尼龙66与尼龙6相互支撑的大尼龙发展格局。
如今,作为集团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尼龙化工产业链正由“短”变“长”,质量效益由“低”变“高”,多项核心技术被攻破:攻克尼龙“芯片”,生产出的尼龙关键原材料产品品质达到优等品标准,可完全替代进口己二腈;摘得纤维“王冠”,自主研发对位芳纶生产技术,确保重要基础材料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瞄准推动尼龙产业争创世界一流目标,我们正在稳步向前。
新业拓荒: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崛起与突破
多年来,集团坚持立足煤、延伸煤、超越煤,通过延链补链强链,探索出一条安全可靠、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特色转型发展道路。
核心产业的突破之路,每一步都带着创新的印记。开封炭材料基地20万吨/年石墨电极产能全球最大,但受行业供需矛盾影响,产品价格断崖式下降。面对此情况,易成新能与宁德时代联手,共同开发煤基负极材料项目,用“煤系针状焦(煤)—负极材料”一体化工艺,将成本压减至低于同行15%。这座未来或成为国内最大的煤基负极材料生产基地,为“煤疙瘩”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储能赛道上,马棚山96兆瓦时储能电站里,自主研发的电解液在持续流动,25000次的循环寿命、70%的系统效率,进一步提升集团在全钒液流电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的协同之网,由厂区管道与线路悄然织就。在平顶山尼龙新材料产业开发区,首山碳材料公司的氢气管道与尼龙生产装置“手拉手”,每年省下1.2亿元能源成本;易成新能的石墨负极材料通过专用通道直达宁德时代洛阳基地,仅需48小时。
在创新成果的滋养浇灌下,转型之花越开越艳。中宜创芯的厂房里,关于“刻进生命的九十个日夜”的故事还在流传。而今,这里产出的碳化硅半导体粉体纯度已达8N8,登上全球纯度塔尖,一期500吨生产线已顺利达产,未来2000吨年产能将让“中国芯”底气更足。硅烷科技的车间里,纯度99.99999%的半导体级硅烷气在管道里流淌。从2014年打破行业技术壁垒至今,硅烷科技总产能达6100吨,让光伏、面板企业不再为“气荒”发愁。
绿色发展的画卷,在集团各处徐徐展开。在卫东区土寨沟村的力源化工风光电站,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电站组成“能源三角”,每年4.9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高质量发展底色增添绿意。
如今,917.8兆瓦的新能源装机规模、335兆瓦的储能电站容量、34.6%的绿电替代率,像一组跳动的音符构成转型的旋律。眼下,集团正携手宁德时代进军新型储能生态、零碳+应用场景等领域,联合比亚迪打造产业链深度合作的命运共同体。按照规划,集团将聚焦硅、碳材料产业主线,大力培育半导体材料及芯片基材、新型储能及源网荷储两个重心,超前布局第四代半导体材料、高端光伏、新一代储能、氢能源等领域,用实干写下传统能源企业转型升级的时代答卷。
全球布局:从中国品牌迈向世界一流
当湛河畔织机上的尼龙工业丝捻线依旧流转不息,远在泰国的神马股份2万吨/年尼龙66差异化纤维泰国项目正紧张推进安装工作;当平煤神马塔能伊斯法拉公司加速推进井上下各项工程进度,集团正牵手隆基绿能积极共拓非洲市场……集团党委聚力开放突破,不断提升“走出去”的眼界和能力,全面加快“东引西进出海”步伐,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让散布多地的产业支点连成跳动的脉搏,使本土制造产业链的经纬延伸至全球。
浙江宁波的化工园区里,集团与万华化学合建的年产18万吨己二胺项目管道纵横,生产如火如荼。相关产品既能稳定供应万华化学的H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生产,又能反哺集团尼龙产业链,持续释放“东引”的价值。在平顶山尼龙新材料开发区,集团与屹立集团合作的神马屹立尼龙66民用丝项目正在加速推进。在科创领域,从与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共建碳化硅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到与宁德时代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集团将技术协同的网络越织越密,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向西的开拓之旅,在资源与产业的结合中稳步前行。在新疆塔城地区,铁厂沟一号井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塔城国家电投2×66万千瓦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宁夏银川的尼龙全产业链项目推进专题会上,贺家瑶煤矿转让合作协议的签署与尼龙全产业链项目一期的谋划同步推进,而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千万吨煤化工基地洽谈,更让集团产业链有了新的拓展空间。
按照集团未来10年高水平开放发展实施方案规划,集团初步构想到2035年,谋划海外投资项目金额约150亿元,主要涉及煤炭电力、化工、化纤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进出口贸易等多个高端领域。
七秩风华:万里扬帆再出发
70年潮起潮涌。从落凫山开山炮响唤醒沉睡的乌金,到湛河畔尼龙工业丝织就民族工业的尊严;从矿井深处的钢钎凿岩,到全球版图上的产业织网;从保障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到抢占高端制造的“桥头堡”,集团早已不是单一的资源型企业,而是多产业协同、全球化布局的产业集团。
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以优异成绩续写历史。
正如集团总经理李延河指出的,作为新一代创业者,接过发展的接力棒,我们必须在保证安全绿色的前提下,一心一意谋发展,坚定不移促改革,千方百计搞创新,聚精会神抓效益,在“有没有”上求突破,在“多不多”上提质效,在“好不好”上补短板,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以自身奋斗的确定性对冲市场形势的不确定性,努力实现更为安全、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2025年是圆满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的关键一年,也是集团创业70周年。站在新的关口展望前行的路,我们拥有广阔舞台和光明前景。
在集团党委的统筹谋划下,那些分布在不同维度的突破,共同指向更广阔的未来。循着70年积淀的精神脉络,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1135”发展格局,深化“六个坚定”,统筹“六高一强”,聚力“六个突破”,以“东引西进出海”的开阔格局,全力以赴稳大局、破困局、开新局,走好集团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全球优秀的功能材料领军企业发展新路,让更多的“平煤神马造”印刻在世界产业图谱上,在民族工业的星辰大海中续写永不停歇的开拓篇章,创造出无愧于发展初心、无愧于职工期待的崭新业绩。
(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赵岩 编辑 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