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是企业治理的最末梢,也是服务职工的最前沿。随着集团思想政治工作“1+N”制度体系深入推进,一大批班组长被聘任为政工员,以班组为最小网格单元,把思想政治工作延伸至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打通凝聚职工、服务一线的“最后一米”。
在激活“末梢”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让班组从管理链条的终点,转变为洞察问题、响应需求的“前沿哨所”。
“末梢”变“前哨”,关系到运行机制的优化。从“神经末梢”到“前沿哨所”,意味着从“被动接收”到“主动探知”的转变。过去,班组更多扮演上级指令“接收器”、职工诉求“应答器”的角色。如今,它必须向前一步,将职能拓展延伸,成为一线民情的“传感器”、风险隐患的“探测器”,构建起信息顺畅上传、指令高效下达、问题及时解决的闭环机制,一旦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不仅能第一时间“吹哨”,更能联动党员干部迅速赶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把问题解决在网格。
“末梢”变“前哨”,关系到政工员角色的丰富。“前哨”的敏锐观察力、精准判断力和快速通信能力,决定了政工员不仅仅是政策宣传员、思想辅导员,还是职工情绪的“第一观测员”、基层声音的“第一联络员”。这就要求政工员要将化解问题的重心从事后解决转移到事前感知上,在网格服务过程中,敏锐捕捉职工的情绪波动、状态变化,利用拉家常、掏心窝等沟通方式将思想隐患消除于未萌;通过倾听最微小声音、重视最琐碎诉求,向职工传递“你的事情,企业关心;你的困难,企业在乎”的信号。
有了“耳聪目明、反应灵敏”的“前沿哨所”,方能在“思政网格沉下去、一线问题浮上来”中,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扎在基层、“心”贴于职工,以基层治理的每一步都呼应“民声”、企业发展的每一程都置顶“民生”,来筑牢企业和谐稳定的根基。
(融媒体中心首席记者 唐丹 编辑 陈田昊)